楊時修 楊用修是誰
8月科學(xué)教育網(wǎng)小李來為大家講解下。楊時修,楊用修是誰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打卡美好生活##上饒頭條##我的2020年終報告#上饒市區(qū)信州灘頭人楊時喬(1531-1609年),字宜遷,號止庵,明代信州上饒灘頭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進士,歷任工部主事、吏部員外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任吏部左侍郎(相當(dāng)于今中組部主持工作的副部長),由于吏部尚書空缺,楊時喬實際主持吏部事務(wù)。吏部居六部之首,《周禮》中稱“天官”,所以楊時喬被人們稱為“楊天官”。楊時喬為官清廉,絕請托,拒賄賂,謝交游?!睹魇贰酚涊d他“清正廉明,苞苴不入門?!毙燎跒榘傩辙k事,深受百姓愛戴。
楊時喬出生于1531年,1565年35歲時中進士,1603年任吏部左侍郎(可以理解成副部長)。由于吏部尚書空缺,他代理主持吏部事務(wù)。吏部居六部之首,《周禮》中稱“天官”,因而后世尊稱楊時喬為“楊天官”,楊府旁的小巷稱為天官巷。1609年,因病去世后,朝廷追認他為吏部尚書(相當(dāng)現(xiàn)在的組織部長。正部級職位。)并謚“端潔”。
《明史》記載他署理部事,“絕請謁,謝交游,止宿公署,苞苴不及門”。他死時,身無貴重物品,僅“篋余一敝裘,同列賻遂以殮”。朝廷認可他“端潔”。
楊時喬的身世頗為勵志。他兩歲喪父、四歲亡母,是祖母撫養(yǎng)他成人,是祖父教他劃地認字。他出身貧寒不忘本,曾出資主持疏浚水南街旁的豐溪,惠澤至今。他淡泊名利、剛正不阿、端潔廉明的口碑歷代相傳。楊時喬府第見證了主人卓爾不凡的風(fēng)骨,他留下的為官品格和為民故事,值得后人珍視。
逝世后,箱籠別無余財,僅剩幾件舊衣。朝廷謚號“端潔”,追認他為吏部尚書。他還是一個非常有學(xué)問的學(xué)者,也是東林黨的主要代表之一,著有《端潔集》、《馬政記》等,均被《四庫全書》收錄而留傳后世。楊時喬在任期間,造福鄉(xiāng)梓,主持修浚了上饒豐溪河,解決了家鄉(xiāng)的水患。
這是他家的牌匾,你認識這幾個字嗎?
來源上饒百姓窗
孝本故里
——上猶縣安和鄉(xiāng)蓮花井村
蓮花井村位于上猶縣安和鄉(xiāng),背靠上猶縣著名的梅嶺嶂,從梅嶺發(fā)源的小河流經(jīng)蓮花井村匯入童子江。蓮花井村住著陽姓族人,民間習(xí)慣上把陽氏祠堂與蓮花井附近所在的自然村稱為蓮花井。
清代光緒年間的《大門陽氏重修族譜》記載,陽姓先人世居北平,唐代時陽姓始祖陽城曾經(jīng)官拜諫議大夫。唐宣宗大中五年(851),陽城次子陽模來到上猶縣的蓮花井村開基。陽模被尊為五世祖,他是贛南陽氏的開山祖。
蓮花井之所以得名和出名與贛南歷史上的文化名人陽孝本有直接的關(guān)系。陽孝本自陽城始第11世,是蓮花井陽模的第六世孫。
陽孝本,字行先,號玉巖。生于北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年),卒于宣和壬寅年(1122年)。在官修的正史《宋史》中,為他立有一百余字的傳記。
陽孝本在京城謀于學(xué)官,后辭別京城,船載萬卷書回到贛南,隱居贛州城西的通天巖?!皩⑺匈Y產(chǎn),三分之二以賑傍巖之寺僧,以膳學(xué)中之師友,遠俗養(yǎng)志,怡然自得”。當(dāng)時虔州郡守林顏對陽孝本頗為推重,尊陽孝本為玉巖先生,并在巖上為之題寫了“玉巖居士”四個大字。
北宋紹圣元年(1094年)大文豪蘇東坡被貶職到嶺南,途經(jīng)贛州,專程到通天巖訪陽孝本。上猶有民間傳說:蘇東坡隨陽孝本,坐船溯江而上造訪蓮花井,曾釣游于小邏口橋頭。
據(jù)說,正是這次與陽孝本蓮花井之行,蘇東坡對上猶九曲之水嘆為觀止,寫下了“長河流水碧潺潺,一百灣兮少一灣。造化自知太玄巧,不流足數(shù)與人看”的著名詩句。
陽孝本隱居通天巖十多年,聲聞四達。大觀丁亥(1107年)五月,上猶小邏口祖祠前井內(nèi)偶開蓮花,是為吉兆。果然,這年朝廷舉八行科,楊時和郡守郭知章舉薦陽孝本出應(yīng)八行科官,賜尚書郎、擔(dān)任國子監(jiān)學(xué)錄,后又升為直秘閣提舉洪州玉隆宮,賜緋衣銀魚袋。但是,陽孝本又掛冠歸隱,重返虔州。從此,他帶著一個書童、一只鹿子,和李存一道隱居通天巖,當(dāng)時人們稱他們?yōu)椤搬轻级稀薄?
圖片說明:此為陽孝本后裔在敘述祠堂故事。蓮花井祠堂重建于清代雍正二年(1724年)。這是著名的“蓮花井”?!鞍滋蛉四埂本驮谏徎ň畬γ娴挠駥健_@座千年古墓——白夫人墓的傳說故事形成了特殊的民間喪葬風(fēng)俗。道光四年宰相戴均元題贊贈送的“重修通天巖陽玉巖祠記”匾,現(xiàn)存蓮花井陽氏宗祠內(nèi)陽氏宗祠年年清明、冬至都有祭祖活動。圖為祭臺?!澳馅M鄉(xiāng)賢”匾,為南安郡守陳奕禧所題,現(xiàn)珍藏在陽氏宗祠。
(摘自《記憶贛南古村落》,文/文瑞)
傳統(tǒng)文化交流圈
林黛玉原型解密
作者:沈抱書
借賈寶玉言:西方有石名黛,暗指:東方有木成林。林黛玉判詞:可嘆停機德,玉帶林中掛。由于甲戌脂批的誤導(dǎo),常人理解玉帶林中掛暗示林黛玉名字的由來,其實黛釵判詞分配應(yīng)該是第一、三句為林黛玉的,二、四句為薛寶釵的。玉帶在古代是官員的代稱,玉帶林中掛是指玉帶閑置、擱置在樹林中,擱置諧音革職,作者的意思是官員被革職,原因是可嘆停機德。下面從原文解析林黛玉原型。
《紅樓夢》第一回寫甄士隱夢幻太虛,伏寫林黛玉,系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一絳珠草。而三生源于佛教的因果輪回學(xué)說,后成為中國歷史上意涵情定終身的象征物。三生石的三生分別代表前生、今生、來生,很多人的愛情是從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開始的,而相愛之后人們又一定會期待緣定三生。三生石畔,關(guān)聯(lián)詞匯笑聲唐詩,三笑唐諧音三笑堂,三聲詩諧音三生石。
經(jīng)查證在江西長江岸廬山腳下有一佛教勝地東林寺。明代正德十五年(1520年),大哲學(xué)家王守仁(號陽明)游東林寺,賦七言古詩并書,其石刻嵌在三笑堂壁間。李白在《別東林寺僧》一詩中就寫道:“東林送客處,月出白猿啼,笑別廬山遠,何煩過虎溪?!敝两駯|林寺內(nèi)的“三笑堂”和蹲伏在虎溪橋畔的石虎,都源出這則傳說。
據(jù)記載,北宋政和元年,無錫官員李夔陪同著名學(xué)者楊時到無錫南門保安寺游覽。楊時見這里臨伯瀆港,前臨清流,周圍古木森天與郁郁蔥蔥的廬山東林寺頗為相似,是一個研究和傳授學(xué)問的理想場所,便有意長期在此講學(xué)。李夔知道楊時的意思后,全力贊同,于是定此學(xué)社為“東林”。楊時去世后,楊時的學(xué)生在無錫縣城的東林書院所在地為他建了一祠堂——道南祠。
據(jù)記載,公元1604年(萬歷三十二年),顧憲成等人修復(fù)宋代楊時講學(xué)的東林書院,與高攀龍、錢一本等講學(xué)其中。顧憲成直言敢諫,他和一些正直的官員經(jīng)常對朝廷的錯誤決策有所非議。顧憲成因爭立皇太子事引起神宗反感。1594年(萬歷二十二年),朝廷會同推薦選任內(nèi)閣大學(xué)士(習(xí)稱閣臣),顧憲成提名的人,都是神宗所厭惡的,從而更觸怒了神宗,竟被削去官籍,革職回家。
林如海出自“書林如海”,影射東林書院。林黛玉名字的由來,作者借賈寶玉之口,告訴讀者黛取自西方之石,西石諧音即西施,同時暗喻黛玉美若西施。代表官員的玉帶即林黛玉自然影射東林黨,林黛玉誕生地即東林黨發(fā)起地東林書院。因東林黨聚集地在無錫,關(guān)聯(lián)詞匯是無價惜憫,無惜諧音是無錫,價憫諧音即賈敏,后因無錫府降格為縣并被劃歸常州府管轄,作者在《紅樓夢》中將此事演義為賈敏早逝。作者為回避常州府,借用關(guān)聯(lián)詞匯徜徉,徜州府諧音是常州府,徉州府諧音揚州府。
東林黨政治主張開放言路,反對宦官干政,反對礦稅,是東林黨的三項具體主張,簡言之:學(xué)言、純賢、自捐,諧音即雪雁、春纖、紫鵑?!都t樓夢》第十二回秦可卿病,冬底又來信林如海前后病重。秦可卿葬禮期間,第十四回“昭兒道:林老爺是九月初三日巳時沒的…………林姑娘趕年底就回來。”此時秦可卿正要發(fā)葬。1625年(天啟五年),明熹宗下詔,燒毀全國書院。次年,東林書院被拆毀。秦可卿葬禮林黛玉沒有參加,因賈璉護送回鄉(xiāng)探父,林如海也病亡在這一年,故事影射東林書院被毀。
賈寶玉含通靈寶玉影射大明皇權(quán),神瑛侍者關(guān)聯(lián)詞匯是天神子嬰寶石作者,天子寶作諧音即天子寶座,通靈寶玉即傳位玉璽(百度查閱“賈寶玉原型解密”)。東林黨從萬歷年間的興起,到天啟朝的沉重打擊。1629年崇禎皇帝下令為遭到迫害的東林黨人恢復(fù)名譽,并下詔修東林書院。此段歷史與作者所創(chuàng)作的神瑛侍者灌溉之恩相對應(yīng),才得以久延生命。東林黨人政治敏感,思想狹隘,勢單力薄,同林黛玉孤女身世相對應(yīng)。林黛玉雖然是最理解賈寶玉的,可在賈母(影射儒家思想,百度查閱“紅樓夢人物原型解析”,影射人物原型均可查)與王夫人(影射努爾哈赤)對賈寶玉的爭奪中,無能為力,東林黨人有心維護大明皇權(quán)的統(tǒng)治,自身無良將謀士力挽狂瀾,眼睜睜的看著賈寶玉被孤立,被王夫人控制,婚姻旁落薛寶釵(影射順治帝)。林黛玉沒能成為賈母的繼承人,是林黛玉先天條件決定的,賈母雖是漢文明的代表,皇權(quán)的千古維護者,終是不能定姻緣的。
本文楊時修,楊用修是誰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者:baidianfeng365本文地址:http://lkxg.cn/bdf/46211.html發(fā)布于 2024-05-24
文章轉(zhuǎn)載或復(fù)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白癜風(fēng)知識網(wǎng)